close

環境心理學簡單來說是心理學家研究環境對於人類行為及物理環境之關係。研究者相信人類行為與感受是受到環境的不同而受影響,也希望提供研究成果讓其他從事環境建置的相關產業有所參考依據。

本系列文章主要是參考Frank T. McAndrew所寫之《環境心理學》(譯者是危芷芬教授),在研讀期間,我以室內設計的角度記錄下實用的部分外,也分享在讀書過程中找到的相關資料。

環境心理學的社會學家隸屬於環境設計研究協會等組織,其成果有發表於環境與行為(Environment and Behavior)和環境心理學學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環境心理學學刊有一篇針對精神病院室內設計進行調查:

此篇論文是針對精神病院的建築配置進行研究,其中分成舊醫院配置、新醫院配置、及控制組醫院,主要是以病患進行強制注射為判斷依據,其數據分別是在2005年、2007年所蒐集的資料。

image

 

 

image

以數據來說新醫院的室內設計讓病人的注射比例變小了,新醫院的病房有配置單人套房且配有吸音棉的天花,也建置了花園、引用大量自然採光,交誼廳擁有可移動式的家具,這些設計配置可以降低病患的壓力及攻擊性
image


當然論文中也有提到[套房]對於某些醫院來說成本可能太高且不切實際。

單純以室內設計來說,大的空間可以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個人空間變大對每一個人來說壓力都會變小。當論文看到一半的時候,我覺得住套房一定比較爽啊,同時保有個人隱私且獨立衛浴,自由度就高出許多(只要是對人來說,不分精神病患或非精神病患),可是在做室內裝潢時,很多都是現實上的限制:例如空間不足、預算不夠,那這樣要怎麼克服呢?現實的問題往往都是室內設計作品到不了滿分的原因,但總不能叫每一家醫院都把病房做成套房吧。

本篇也提出可以用一些簡單的(便宜的解法)裝潢,如:吸音天花板、自然光源、可移動的家具【註1】、自然景觀的軟裝、牆板等等,也是降低患者壓力及攻擊力的因素。

【註1】奧斯蒙創造了親社會(sociopetal)和疏社會(sociofugal)兩種用以描述環境與阻礙社會互動的程度。親社會的環境會透過面對面座位以及可移動的家具來促進互動。

 

雖說將病房改成套房在成本上一定會增加,但論文前段有提及,在壓力大的空間中,醫生及護理師也要花更多的心力、體力去關心、照顧病患(需注射比例高,工作量也隨之增大)。這樣的「心理成本」,個人覺得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環。
 

在《環境心理學》中有介紹到,物理環境中非視覺的部分就是所謂的[潛在環境],其潛在因素如:氣候、溫度、高度、光線、噪音、氣味等等因子,都可能對人類行為和感覺產生影響。我們的心情、工作表現,甚至是身心健康,都有可能因為潛在因素而有所不同。

噪音的例子來說,書中提及噪音會影響社會行為,住在吵鬧區域的人較少與鄰居來往(Appleyard & Lintell, 1972),也比較不喜歡幫助陌生人(Mathews & Canon, 1975; page, 1997))。很多實驗會將噪音與攻擊性連結在一起,這篇論文就是很好的示範實驗。

 

此研究也有針對醫院的平面配置圖進行研究分析,舊醫院與控制組醫院是以所謂的走廊式配置(corridor-based)為主:

image

新醫院是中央區塊做為主要活動區的平面配置(central area)

image

舊醫院及控制組醫院的走廊在公區域所占的面積約為45%, 49%,剩下55%, 51%則作為活動室及座位空間。新醫院採Central area的平面配置,走廊面積佔34%,剩下的66%可設置更大的公共區域活動空間,或利用在套房設備,以增加病人個人活動空間。在醫用實用性上,也可讓醫護人員更加方便管理,從中央區塊可以看到每一個病房。

 

這樣的兩個平面配置例子讓我想到了《環境心理學》中提到[普特魯-伊果國宅](Pruitt-Igoe),一個著名的國宅生活瓦解案例。原本備受矚目的都市建築計畫,擁有33幢11樓高的大樓,供12000居住的國宅,在20年後因為各種犯罪、藥物、髒亂等等因素被政府拆除。

原本社會學家是朝著居住人的[背景]去做分析調查探究原因,如經濟收入、家庭狀況、社會階級等等因素,但研究者紐曼發現原因沒有那麼簡單。普特魯-伊果國宅的特色是擁有長廊,且兩側有交誼廳、洗衣設施、垃圾間等,當時還被認為空間運用效率極高而成了風靡一時的搶手貨。但在普特魯-伊果國宅對面的卡爾廣場村,社區更老更小,住戶的類型也沒有不一樣,其犯罪率卻低了三倍。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中也提到,紐曼發現卡爾廣場村的居民充分利用了半私密的花園和公共區域,且有所謂的[街道上的眼睛],在目光下的日常監視讓居民們感到安全舒適。卡爾廣場村每排的居民較少,就算鄰居不熟也知道大概是誰住在附近;而長廊型的大型、模組化國宅卻讓人分不清楚是鄰居還是外人。

 

回到精神病醫院新舊的配置,以新醫院配置是標榜[在工作人員櫃台可以清楚看到病房](一種街道上的眼睛),以便於隨時應付突發狀況,空間的動線上除了讓工作人員有[安全感],對病患及家屬也是一樣,增加安全感以降低其壓力。Central area的配置提供了可防禦空間(Defensible Space),一種可容易實施監督和領域控制的公共或辦公共空間,讓建築與空間自然形成保護機制,而影響人的心理與行為表現,當然論文中的工作人員也對新醫院的設置感到較滿意。

 

提到精神病院就會想到之前看的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裡面的平面配置也是走廊型,前幾集看到男主角晚上值班,走廊暗暗的又有人步履蹣跚走來走去,還以為是在看鬼片驚嚇了一下。建築空間室內配置真的可以很快速的影響人的心理,而我們居住、生活的環境可不像看影集一下子就結束了,這是一個長時間的影響所造成的結果。個人認為環境心理學這個學科,室內設計相關從業者可以多花時間了解。

 

參考文獻

Ulrich, R. S., Bogren, L., Gardiner, S. K., & Lundin, S. (2018). Psychiatric ward design can reduce aggressive behavio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57, 53-66.

Frank T. McAndrew(2020)。環境心理學(危芷芬)。台北市:五南。

Eric Klinenberg(2021)。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運用「社會性基礎設施」扭轉公民社會的失溫與淡漠(吳煒聲)。台北市:臉譜出版。

 

 

arrow
arrow

    yy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